50年代初,我有两年时光在广东江门度过。那时无家室之累,除了工作、看书之外,还有充裕的娱乐时间。每一天晚饭后,在机关食堂吃过晚饭,必三五成群地散步。从地委门口直达长堤,或再去陈白沙公园乘凉,或钻进新华书店看书。在这当中,最具有江门特色的,是姑娘们穿着木屐敲打在水泥马路上的滴嗒声。她们大都是女工或镇郊的农家女,穿着时兴的唐装女衫,足踏彩绘的花木屐,三五成群地用木屐敲打着马路,凑出一片特别让人怀念可以用“大珠小珠落玉盘”来形容的屐声鸣奏曲。后来调到了湛江,这种屐声不再听见了。刚开始,还有点不习惯黄昏在马路上散步时竟没了屐声。
在我生长的山城小镇里同样有木屐;但那是简单不过的,用粗糙的手工做成,钉上一条从汽车轮胎割下来的屐带的木板鞋。吃过晚饭后或在假日,为了节省布鞋的磨损,我们穿上这种木屐。50年后同当年的一位同街同学相遇,谈起往事,他说,我给他留下的印象是,脚踏木屐,或坐在门口的石板上看书,或左肋下夹着一本书匆匆地往哪儿走,可见一斑。那时,除了这种木屐外,我们还兴一种叫“综鞋”或“钉鞋”的木制雨鞋。钉在木板上的不是旧轮胎而是用综毛编织成的、能盖住脚面的综网,平底的屐下有着四枚齿钉。对于我们来说,雨靴这类奢侈品连见都不曾见过。《红楼梦》写宝玉雨天去探望黛玉时穿的,大概就是这类钉鞋。如今我们已经无法在中国见到它了,不知道电影中日本人穿的齿屐是不是这种钉鞋或它的分枝?
研究服饰的人大都知道,我们祖宗旧时的衣饰,在中国保留得比日本少。钉鞋就是。相传木屐这种东西,孔夫子曾穿过。《晋书》上说,这种屐分男女两种,“妇人头圆,男子头方。圆者顺之义,所以别男女也”。男尊女卑,就连屐也分“顺”与方的两种。另外一个地方记有木屐用于军事行动的光荣史:“关中多蒺藜,(宣)帝使军士二千人着软材平底木屐前行,蒺藜悉着屐。”
以前以为,木屐加上彩绘,是西风东渐的影响。其实不然。《后汉书》有记载说:“延熹中,京都长者皆着木屐,妇女始嫁至,作漆书五彩为系。”新娘的屐不仅有彩画,而且还用五彩丝带系之,想来十分美观。当然,到了20世纪,木屐也有发展。我所见的木屐,特别是女性专用的木屐,彩绘的图案,除了保持中国文化特色的花卉之外,还有米老鼠这类洋创造。除了平底木屐之外,更多的女式木屐都有高跟鞋那样细而高的后跟,姑娘们穿着它走在马路上,因此更加婀娜多姿。
在50年代,生产这种彩绘木屐的,最大的基地是广州高地街。那可是木屐一条街。从街头到街尾,几乎清一色是木屐店,而且主要是妇女木屐专卖店。从北京路进去,一眼就可以望见高高挂着一只巨无霸女木屐,上面似乎画的就是一只米老鼠。大约是1956年,大姨姆从家乡来。谈起家里的亲戚朋友,其中包括比我小十岁、由我给她开蒙的杰表妹。大姨姆说,她临走时,阿杰除了让她给我带好外,最大愿望是表哥能到高地街给她买一双高跟的彩色木屐。可见高地街的名声远播。
随着塑料的发明和推广,木屐被塑料拖鞋代替。前年回江门,再也听不到当年那片木屐的鸣奏曲了。高地街也失去了当年木屐街的风采,变成了百货一条街了。这当然是进步。但是,不知怎地,我却仍不时想起那阵阵悦耳的木屐声。